
福建舰的“万发炮”,一听这名字就霸气外露。但很多人一听就误会了,以为它真能一口气打一万发。
实际上,它只能持续喷射十多秒就得歇菜。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“名不副实”?
所谓“万发”,指的是它那恐怖的射速,一分钟能泼洒出去近万发炮弹,换算下来每秒高达166发。
可问题是,它根本就没带那么多弹药。两个弹鼓加起来也就2560发,全打光只需15.4秒。
这短暂的“高光时刻”,让不少人觉得心里没底。这玩意儿真能守好航母的最后一道门?
十五秒真男人?
有人会觉得,才十几秒的火力,够干啥的?这就要看它面对的是什么敌人了。
它的主要任务是拦截那些漏网之鱼,特别是高速反舰导弹。
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算术题。假设一枚3马赫的导弹,在10公里外被发现,它飞到航母跟前需要多久?
在这电光石火之间,胜负已分。如果万发炮在这十多秒里都没能拦住目标,那就算给它再多的弹药,也只是徒劳。
因为航母可能已经不存在了。所以,这15秒的持续射击时间,是经过精密计算的,完全够用了。
那对付慢悠悠的亚音速导弹呢?比如速度只有0.72马赫的“战斧”。飞完10公里它得花上两分多钟。
这种目标,万发炮根本用不着持续扫射十几秒,一个短点射形成的弹幕就足以把它撕成碎片。效率才是关键。
弹药多,烦恼也多
即便技术上可行,无限制地增加备弹量也是个不明智的选择。
首先,枪管受不了。任何看过机枪持续射击测试的人都知道,枪管会烧得通红,甚至软化变形。
万发炮有11根炮管轮流工作,情况好一些,但本质问题没变。材料科学的瓶颈摆在那里,想让它连续打一分钟,炮管子都给你烧化了。
其次,军舰上的空间寸土寸金。想增加弹药,就得把供弹系统做大,这会挤占宝贵的舰体空间。
与其把空间浪费在性价比不高的备弹上,倒不如多装几枚防空导弹。毕竟导弹的拦截距离和威力,远非近防炮可比。
这笔账,设计师算得明明白白。
人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
我们必须清楚,万发炮只是航母战斗群多层防御体系中,最后一道,也是最无奈的一道防线。
在它开火之前,敌人的导弹要先突破舰载战斗机的拦截,再躲过055大驱和052D驱逐舰们编织的远、中、近程防空导弹网。
能冲到万发炮面前的,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。
如果真出现了需要航母独自面对大量导弹围攻的极端情况,那只能说明一件事:整个护航舰队都完蛋了。
到了那个地步,航母的命运已经注定,再给万发炮增加几千发子弹也改变不了什么。
所以,提升整个舰队的攻击和防御能力,把威胁消灭在远方,才是保护航母的根本之道。
看得远打得准才是王道
其实,对于近防炮系统而言,弹药多少远不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。
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“眼睛”和“大脑”,也就是探测和追踪能力。
它要对付的目标,通常是体积小、速度飞快的导弹。如果看都看不见,或者看见了跟不上,那备弹再多也是白搭。
幸运的是,这恰恰是我们的强项。依托强大的电子工业,万发炮配备的349型相控阵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,在全球都属于顶尖水平。
这套系统能同时锁定多达48个目标,并自动分析威胁等级,优先攻击最危险的那个,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,反应速度极快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得益于成本控制,我们可以在军舰上“奢侈”地安装大量有源相控阵雷达。
看看福建舰那标志性的32面雷达阵列,数量远超美军航母。这种全方位的态势感知能力,才是真正的底气所在。
结语
说到底,万发炮十几秒就会“哑火”,并非设计缺陷,而是一种系统优化的必然结果。它在设计之初就没打算打持久战,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,用最猛烈的火力倾泻,解决掉最致命的威胁。它的强大,不在于弹药有多少,而在于它背后那一整套强大、智能、层层递进的作战体系。
恒指期货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