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下,光伏产业正经历从“晶硅主导”到“多技术并行”的关键迭代期。
相较于传统晶硅光伏,钙钛矿光伏凭借高效率、低成本、可柔性、制备流程短等核心优势,被视为“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突破口”。
如今,随着京东方、宁德时代等八家行业巨头相继押注GW级产线,钙钛矿光伏正式告别“实验室阶段”,进入规模化落地的“竞速时代”。
产线集中落地,
2025年迎投产高峰
从产线进度看,钙钛矿光伏的GW级产能正进入密集释放期。
京东方位于合肥的500MW钙钛矿产线已投产,项目投资8.71亿元,可生产31.25万块1.2m×2.4m尺寸的组件,效率达17.52%,预计2024年12月完成投产。
极电光能在无锡锡山经开区投资15亿元建设的1GW产线,分2条线合计可产约150万块组件,尺寸为1.22m×2.36m,效率17.44%,计划2025年2月投产。
协鑫光电在昆山高新区有多条产线布局:300MW单结产线已投产;200MW晶硅叠层产线预计2025年10月投产,该叠层组件效率可达26%;另有100MW产线用于测试和展示。
此外,纤纳光电在衢州智造新城投资10.769亿元的产线(后续将扩至GW级),效率区间为17.5%-18%,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;仁烁光能在常熟经开区投资10亿元的1GW产线,主打全钙钛矿叠层技术,2025年6月目标效率22%,预计2026年6月投产。
宁德时代、杭州柯林、中核光电等企业瞄准长期布局:宁德时代计划2026年投产GW级产线;杭州柯林投资12.614亿元在杭州钱塘区建1GW产线(现有产能100MW),预计2027年投产;中核光电投资20亿元布局2GW产线(现有产能200MW),同样计划2027年投产。
技术路线分化:
单结主打量产,叠层瞄准效率
当前钙钛矿技术路线呈现“单结量产打底,叠层技术攻坚”的分化态势。
单结钙钛矿组件因技术相对成熟,成为企业快速规模化的首选。京东方、极电光能、纤纳光电等已投产或在建产线,均以单结结构为主,效率多在17%-18%区间,核心优势是可通过现有产线快速量产、降低成本。
叠层技术被视为突破效率天花板的关键。协鑫光电的晶硅叠层组件效率已达26%,接近传统晶硅电池效率上限;仁烁光能聚焦全钙钛矿双结技术,目标2025年6月效率达22%;中核光电现有组件效率已达23%。这类叠层技术虽量产难度更高,但为未来光伏效率提升打开了空间。
跨界玩家入场,
产业边界被打破
不同于传统光伏企业的“内部迭代”,钙钛矿赛道吸引了不少跨界玩家,产业竞争边界被打破。
显示屏领域的京东方,将面板制造的玻璃基技术、精密工艺经验迁移至钙钛矿组件生产,提升产品稳定性;锂电巨头宁德时代入局后,或把钙钛矿与储能业务结合,探索“光储一体化”新模式;中核光电背靠央企资源,在资金和技术研发(与中科院联合建研发中心)上具备优势,试图打造技术平台型企业。
这些跨界玩家的加入,为钙钛矿产业带来资金、技术和产业链资源,也让行业竞争从单一“光伏技术比拼”,转向“多领域资源整合能力竞争”。
尽管GW级产线布局如火如荼,但钙钛矿要真正大规模商业化,仍需解决成本和稳定性问题。
成本方面,钙钛矿制备流程虽比晶硅更短,但前驱体材料、生产设备等成本仍较高,需通过规模化量产摊薄。以协鑫光电为例,其昆山产线的规模化推进,就是希望通过扩产降低单位成本。
稳定性是钙钛矿长期面临的挑战。钙钛矿材料在湿热、紫外线等环境下的衰减问题,仍需通过封装技术、材料改良等方式解决。目前部分企业已改进封装工艺,但大规模量产中的稳定性控制,仍是量产前需跨越的门槛。
随着多家企业押注GW级产线,钙钛矿成本和稳定性问题逐步解决,其高效率、可柔性化等优势有望在BIPV(建筑光伏一体化)、便携式能源等场景率先落地,成为光伏产业的重要一环。
大赛召唤:
全行业协同破局
工信部“钙钛矿与叠层技术专题赛”针对核心瓶颈之一——材料稳定性面向全球寻求全行业破局者!如果你在材料稳定性方面有研究成果或解决方案,欢迎报名参与。在这里,或许能为你的技术找到更贴合产业实际的应用方向,也能与同行交流经验,共同推动钙钛矿技术的产业化发展。
大赛将邀请材料化学、封装技术、可靠性测试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,为参赛项目提供专业指导,助力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。
点击报名,用技术让钙钛矿真正共享千亿光伏新蓝海!
恒指期货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