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战场的风,似乎总带着一股铁锈味。
就在所有人以为这潭泥水已经搅不动的时候,红军城(波克罗夫斯克)的最后总攻,突然就这么打响了。
这感觉就像你看一部冗长的电影,快要睡着时,主角突然从轮椅上站起来跑了个马拉松,让人猝不及防。
普京那句“11月拿下红军城”的军令状,现在看来,真不是随便说说。
故事得从一个乌克兰记者的悲鸣说起。
他的兄弟,一个从23年就在克伦基、马林卡这些“地狱厨房”里摸爬滚打的老兵,没死在枪林弹雨的正面冲锋里,却倒在了后方的授勋仪式上。
听着是不是很黑色幽默?
一大群最精锐的飞行员和步兵,被长官像检阅一样集中在开阔地上,然后,俄军的“伊斯坎德尔-M”导弹就来了。
这名记者说,杀死他兄弟的不是战场上的俄罗斯人,而是后方的命令。
这哪是授勋,这简直是给俄军的炮兵送上了一份“人头大礼包”。
这枚从天而降的导弹,就像一个精准的巴掌,狠狠抽在了乌克兰情报系统的脸上。
想当初,开战那会儿,乌军的情报优势可是玩得飞起,各种“斩首”俄军高级将领的消息满天飞。
现在呢?
风水轮流转,轮到俄军拿着高倍望远镜,盯着乌军的后院了。
这场毁灭性打击,暴露出的问题比战场上损失几百个士兵要严重得多——乌军不仅兵力和装备捉襟见肘,连最后的“眼睛”似乎也快要失明了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些“意想不到”的援军开始出现在俄军阵中,让本就倾斜的天平彻底失去了悬念。
你以为是俄罗斯自己的人海战术?
不,这次的配角阵容相当“国际化”。
朝鲜,这个一直很神秘的邻居,悄悄地往俄罗斯派了数千名士兵。
韩国情报部门的消息说,这批人主要是工兵,负责修桥铺路、扫雷排爆。
虽然他们不是扛着AK-47往前冲的主力,但你想想,把这些脏活累活都包了,俄军能解放出多少专业作战部队去前线“砍瓜切菜”?
这就像你打游戏,有人帮你把后勤、采矿全包了,你只管带着神装去推塔,那感觉能一样吗?
这已经不是朝鲜第一次“友情客串”了。
早前就有上万名朝鲜军人部署在库尔斯克这些边境地区,任务是“看家护院”。
他们的存在,让俄军可以放心地把边防部队抽调到主战场,集中优势兵力搞“重点突破”。
这些朝鲜士兵,就像是俄罗斯在这场豪赌中,悄悄藏在袖子里的一张“功能牌”,虽然不是王炸,但关键时刻能让你省不少力气。
更有意思的是,乌克兰国防部自己发布的战报里,俘虏的159名“俄军士兵”,扒开一看,成分复杂得很——白俄罗斯人、埃及人、哈萨克斯坦人,甚至还有乌兹别克斯坦的雇佣兵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这场仗打到现在,已经不是单纯的俄乌对决了,更像是一个大型的“国际雇佣兵展销会”。
为什么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“打工人”会选择俄罗斯阵营?
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,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,钱给得到位才是硬道理。
专家分析得头头是道,但说白了就三点:一,俄罗斯给的钱多,够香;二,跟着优势方混,风险低,毕竟谁也不想为了几两碎银把命搭进去;三,对乌克兰那边有点“信心不足”了,怕打了半天,最后工资都发不出来。
非洲的、拉美的、甚至“瓦格纳”的部分老兵,都开始掉头奔向俄军的怀抱。
有了这些“多路援军”的加持,俄军在红军城的打法也变得“奢侈”起来。
超过11万大军摆开架势,正面佯攻吸引火力,侧翼部队悄悄破防,玩起了经典的钳形攻势。
俄军现在根本不急着搞代价高昂的巷战强攻,而是用10:1的炮弹优势,配合无人机和FAB系列滑翔炸弹,像犁地一样一遍遍地“清洗”乌军的防御工事。
乌军的士兵躲在战壕里,可能连俄军的影子都没见到,头顶上的“快递”就先到了。
面对这种泰山压顶式的进攻,乌克兰军方还在强调他们是“有计划的后撤”,试图在红军城以西建立新的防线。
这种说法,听着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。
红军城的失守,几乎已成定局。
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终点,更像是一场惨胜,为俄军打开了通往下一关“地狱模式”的大门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将投向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,那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最后、也是最坚固的“双子城”堡垒。
俄军的推进速度,将完全取决于乌军能否在奥切列季涅等地稳住阵脚,建立起有效的第二道防线。
这场战争,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拳击赛,打倒一个对手,马上又有更强壮的敌人站上擂台。
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“援军”,无论是朝鲜的工兵还是非洲的雇佣兵,他们或许无法决定最终的胜负,但他们的到来,无疑让这场本已残酷的战争,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。
至于最后的结局,谁又能说得准呢?
也许只有战场上的炮火才能给出答案。
恒指期货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